冯道在后唐一朝,可以说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他爱惜民力,仁政爱民,他曾经多次劝李嗣源重视农桑,减轻农民负担,可以说李嗣源作为一个不识字的沙陀人,他能够最终得到一个明君的称号,和冯道的辅助十分不来的。
冯道取得的成绩,也算是有目共睹,所以冯道的声望越来越高,而且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朝野都拥有很好的名声,他知道他是一个好官。
后来石敬瑭当了皇帝,冯道又是宰相,此时就出现了一件事,让后代的很多人觉得冯道就是一个奴才,一个软骨头。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石敬瑭是契丹的儿皇帝,契丹耶律德光给石敬瑭上了一个尊号,石敬瑭作为儿子,得到了父亲的奖励,那肯定是回去谢恩啊,但是瞅半天满朝文武竟然没有合适的人。
于是就找到了冯道,因为冯道不仅仅是后晋的宰相,而且在契丹方面冯道的名气也是很大的,所以石敬瑭觉得要是冯道到了契丹,这才是最合适的。
“这一次出使,非你不可!”
冯道也没谦让:“陛下受到契丹的恩赐,我蒙受陛下的恩赐,臣自然愿意前往。”
后来一个人物,读到这一点当即忍不住骂了一句:“好一个奴才的奴才!”
石敬瑭是契丹的儿皇帝,石敬瑭节操不要,名节不保,而冯道跟着石敬瑭也是一样没有气节,所以才会骂冯道是奴才的奴才。
冯道的名气的确是很大,而且名声当时绝对很好,因为契丹方面听说冯道要来,耶律德光就想着是不是要亲自到城外迎接一下,但是他刚刚提出来,就被他的部下拦住了,理由就是,契丹是晋朝的父国,而冯道不过是晋朝派来的一个使者。要是皇帝亲自去迎接,有点掉价。
耶律德光想想的确是这个道理,为了让自己不掉价,于是就在皇宫里等着冯道。
冯道拜见了耶律德光,一开始整个过程就在愉快平和的气氛中开始了,耶律德光对于冯道的表现也是十分的满意,觉得冯道名不虚传,于是就问道:“我要是把你留在契丹,你愿不愿意为我效力。”
碰到这个问题,冯道只能微微一笑:“现在晋朝契丹本是一家,效忠晋朝就是效忠契丹,效忠契丹不也就是效忠晋国吗?”
这句话历来也被很多人觉得冯道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比较油滑,不敢义正言辞的拒绝契丹,当成了他没有气节的一个证据。
但是冯道也没有同意留在契丹,反而为了回到中原煞费苦心。
当时北方已经天气冷了,他就卖掉耶律德光给他的那些赏赐,然后买了很多的薪炭,留作冬天取暖用。
这件事让契丹方面觉得冯道这是要长期留在契丹做打算了,于是对于冯道的防备就少了一点,因为上一次冯道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是选择了搪塞过去,这让耶律德光心里还是很不满意的。
但是现在耶律德光听说冯道买了很多的薪炭这是准备要在契丹过冬啊,他心里就开始把握不准冯道的心思了,要是说冯道不准备在契丹,那么他买薪炭干什么,要是冯道真的想留在契丹,那他为什么不明白的说出来。
就在耶律德光的纠结中,渐渐地对于冯道也不再强求,顺其自然,后来也勉强同意了冯道回中原去。
可是得到了允许的冯道却不慌不忙,先是按部就班的谢恩,然后又在契丹呆了一个月这才离开契丹。
到了半路上,他的随从问他,问他既然不想在契丹,为什么要买那么多的薪炭,又为什么在耶律德光答应他让他回到中原的时候,不敢进动身,而要在契丹拖延一个月才走。
冯道闻言,呵呵一笑道:“我买那么多的薪炭并不是用,而是为了迷惑契丹,后来虽然耶律德光答应我们回来,但是只要是他们反悔,骑着快马一夜之间就能追上我们,咱们早走也没用。但是我在契丹耽搁了一个月,却让契丹方面对我不再疑心,自然也不会再后悔。”
冯道老谋深算,的确是非同一般。
这件事之后,石敬瑭对于更加信任,当时朝廷废除了枢密使,把大权全部交给了中书省,而中书省的大权就在冯道的手中掌握着,而此时枢密使的活也交给了冯道,一时间冯道成了当朝第一人,不论大小事全部交给他处理。
此时的冯道已经深谙进退之道,曾经石敬瑭问他该怎么打仗,但是他却退后一步说道:“我是书生出身,负责一些政务还行,军事这一点我不擅长,而陛下文治武功开创帝业,所以作战这种事还是需要陛下自己决断。当年明宗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就是这样说的。”
石敬瑭听完,觉得很有道理。这个冯道知道进退,不揽权,低调、谦和、大度、有能力,的确是一个做宰相的好材料,也是一个称职的宰相,于是此后对于冯道更加宠信。
据说有一次冯道准备辞职,但是石敬瑭根本连冯道的奏章也不看,直接就让人去劝冯道,还带去了他的口谕:“你要是明天不上朝,我就亲自来请你。”
冯道无奈,就算他再厉害,也不敢大胆到真的让皇帝来请他,更不用说冯道本身并不是一个很嚣张跋扈的人。
后来在石重贵执政的时候,因为他一个人的锋芒太盛,虽然很多人也服气他,但是他还是选择退居二线,到外地做一个清闲地方官,但是该加的官衔一个都没少。
不久契丹进入中原,冯道当时在安阳,他原本可以躲起来,就算是耶律德光征召他,他也可以不来,但是他还是来了,而且对着耶律德光装傻卖乖,虽然有失体面,但是让耶律德光对他的感官好了不少。
随后耶律德光就问道:“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冯道明白,耶律德光问他的并不是怎么治理百姓,而是怎么处置或者说对这些汉族的百姓采取怎么样的政策。
所以冯道就急忙答道:“现在这些百姓,就算是佛祖出世也救不了了,只有陛下你能救。”
这句话耶律德光一下子就明白了,随之呵呵一笑,算是认可的冯道的主张,所以耶律德光对于中原的百姓,虽然有打草谷这一类的强盗行为,但是却没有大规模的有组织有纪律的屠杀行为出现,这应该算是冯道的一个功绩吧。
在之后,契丹跑了,刘知远出场了,他趁势占据了中原,冯道但是在河北一带,正好赶上汉族士兵兵变,于是就和这些人一起归顺了后汉刘知远。
刘知远对他也是十分不错的,还是挂个宰相,随后什么太师之类的荣誉官衔也都来了,但是在这一朝他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实际上的权力并不是很多,所以空闲时间也比较多,所以就写下了《长乐老自叙》,长乐老是他自己的自称。
在这一段时间,他干了一件正确的事情,那就是和郭威搞好了关系,所以不久刘承佑被郭威推翻之后,后汉灭亡,后周建立。因为郭威和冯道关系不错,而且冯道在当时名望十分高,所以再次请求冯道出山做大官。
冯道也不拒绝,在后周又干上了宰相,郭威对他很尊敬,平时称呼他就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称呼官职之类的。
不久郭威也死了,他荣幸的被继任的柴荣封为山陵使,专门负责郭威的安葬这一系列活动。
此时的冯道已经七十余岁了,按理说他搞了一辈子的道家学说,研究了一辈子的官场道理,但是老了更应该明白这些事,但是他一生没有疯狂过,可就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没想到还疯狂了一把。
当时河东的柴荣要打刘崇,但是冯道不同意,柴荣年轻气盛说道:“唐初,天下纷乱,就是李世明一个人搞定的,我也能!”
但是冯道却说了一句:“你是李世民吗?”
这一句话让柴荣受伤了,“冯道,你太小看我了!”
随后散朝,柴荣打仗去了,而冯道却被留了下来继续负责郭威的葬礼和宗庙之类的。
但是不久就传来柴荣大胜的消息,而冯道本身也有病,再想起之前自己还反对柴荣出兵,于是又羞又愧,在一天夜里去世了。
冯道死了,但是盖棺论定却难了,按照史书上的评价,欧阳修和司马光这两大家全部都对冯道持否定态度,他们的理由就是冯道没骨气,亡国应该殉国。
但是五代时期的史书和宋初的一些史学家又对冯道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肯定,虽然有提到冯道不停的换主子,但是却也是肯定的居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那就是这些写历史的人所处的时期不一样,例如五代和宋初的几个史学家,他们对那一段历史有深刻的体会,对于冯道更理解。而欧阳修等人则是生活在统一的宋朝,所以他们拿着当时的道德标准评价冯道,而没有把冯道放到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期去做一个评价。
冯道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中,的确算是一个奇葩,成为一代官神的确是名副其实,而对于冯道的评价,我觉得就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冯道。(未完待续)
第164章 官神——冯道(下)
同类推荐:
【快穿】欢迎来到欲望世界、
她的腰(死对头高h)、
窑子开张了、
草莓印、
辣妻束手就擒、
情色人间(脑洞向,粗口肉短篇)、
人类消失之后(nph人外)、
不小心和储备粮搞在一起了(西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