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才是各自覆灭的根本。”
“而‘变法’则是贯穿整个战国时期。”
“也是六国灭亡之根本。”
扶苏心神一凛。
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安静等着嵇恒讲解。
他知道。
嵇恒今日的这番见解,恐才是始皇传回‘更法’二字的真正意图。
他又岂敢生出半点疏忽怠慢?
嵇恒负手而立,淡淡道:“韩国盛于变法,同样亡于变法。”
“韩国以忠直族群而闻名天下,却又以术治亡国,实乃天下异数也。”
“在此之前,你需明白一件事,战国大争之世,一国主体族群之风习,对国人国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韩国在战国之初,却是与后期韩国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战国之初,韩国有着强劲的扩张活力。”
“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政尚忠朴,犹又先王治遗风。颍川敦厚……南阳任侠。故,至今谓之夏人。”
“战国初的韩国是以三代中的夏人自居的。”
“也是一个忠直族群。”
“然大政之世,魏国率先完成变法,随着李悝变法后,魏国的迅速强大,而三晋相邻,当此之时,魏国多次攻打赵韩,三晋冲突骤然加剧,再此之时,韩国主动求变,因而有了世人皆知的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是法家术派名士,也是术治派的开创者。”
说到这。
嵇恒有意停顿了一下,随后才继续道:“术治之所以能归于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术治以承认国法为前提,以力行变法为己任,然术治派真的是法家吗?”
“当是非也。”
“当时术治只是为天下士人看做法家而已。”
“究其实,术治派与当时真正的法家主流商鞅,两者有着尖锐冲突与重大分歧。”
“分歧之根本。”
“法家主流主张唯法是从,术治派主张以实现术治为变法核心。”
“术治者何?”
“督察臣下之法也。”
“即是整肃吏治并保持吏治清明而方法手段也。”
“所以名之以‘术’。”
“就实而言,术治的理念根基发自吏治的腐败与难以查究,且认定吏治清明是国家富强民众安定的根本,如此理念并无不当。”
“然此间要害便是术治变法后出现了扭曲变形。”
闻言。
扶苏脸色微微一变。
他过去也对术治嗤之以鼻,认为术治不过是阴谋算计。
而今听到嵇恒如此评价,也是当即明白过来,自己憎恶的非是术治,而是术治下的扭曲变形。
嵇恒淡淡道:“申不害在韩国主张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韩国术治大大膨胀,依靠种种秘密手段,查核官吏的权术,在这二十年间迅速扩张为弥漫整个韩国朝野的恶风。”
“由是日久。”
“君臣尔虞我诈,官场勾心斗角,上下互相窥视,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个个不宁,在如此情况下,岂能有心务实正干?”
“在这几十年间,韩国本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奋发有为的可贵品格,都在这几十年间的权术之风下恶化为老实无能而终遭唾弃,所有的卑鄙龌龊的手段技巧,都被权术之风推崇为精明能事,所有大义节操赴险救难的大智大勇,都被权术之风矮化为迂腐迂阔。”
“一言以蔽之。”
“在术治之下,从政者只将全身自保视为最高目标,将一己结局视为最高利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而敢于牺牲的高贵品格荡然无存。”
“然申不害变法后,的确使韩国吏治整肃,一时强盛而获劲韩之名,各大战国不敢侵犯。”
“与此同时。”
“这次变法也彻底摧毁了韩国族群赖以立国的道德基础,打开了人性丑恶的闸门,使一个以忠直品性著称于天下的族群,堕入到最为黑暗的内耗深渊,由庙堂而官场而民间,节烈劲直之风不复见矣。”
“韩国在申不害变法后,急速衰落,真的能全部归咎于变法?”
“同样非也。”
“而是韩国受术治派影响太深,朝野上下都信奉权术,但实施权术又很笨拙,最终连权术赖以存身的强势根基也不再追求。”
“韩国君臣忘记了一件事。”
“韩国变法是为谋自身强大,最终反倒落入到不谋自身强大,而笃信权谋存身的怪象。”
“也不由韩国沦为战国时期的政治笑话。”
“然这其实也无可厚非。”
“因为只要会玩弄权术,学会钻营,便能轻松的晋升高位,又有多少臣子能按耐住性子,再去图谋变法强国之法?”
“正因为此,韩国中后期再也没有了铮铮的变法强国之意,庙堂君臣的所有身心,全都集中在了避祸谋人的算计之中,如此滑稽荒诞的术治之邦,又岂能再度兴盛?”
“世上无论多么高明的权术,只要脱离实力,只能是风中飘舞的柳絮;一只鸡子无论以多么炫目的花式碰向石头,结果都只能是鸡子破碎。”
“术只是统治的工具。”
“韩国的变法,只有个开端,便草草结束。”
“最终落得个国灭身消。”
“不亦悲哉。”
“韩国的变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并没有后续,浅尝辄止,流于表面,也忘却了变法之初衷。”
“这次变法实则是失败的。”
“更法是在变法的基础上,对变法做出相应改变,使其不背离变法之初衷,推动变法能更进一步,甚至是走出原本的舒适区。”
闻言。
扶苏若有所思。
更法不仅是为了延续变法成果,更是为的更进一步,让变法更深刻。
嵇恒面色如常,缓缓道:“接下来是赵。”
“赵人之族性传统,勇而气躁,烈而尚乱。”
“尚乱其实是秦赵两族的共性。”
“何谓乱?”
“妄诛谓之乱。”
“也即是说,妄杀便是乱。”
“何谓妄杀?”
“其一不报国君而擅自杀戮政敌。”
“其二不依法度而以私刑复仇。”
“妄杀之风泛滥,在国家庙堂,便幻化为不可阻挡的兵变政变之风,动辄以密谋举事杀戮政敌,以求解脱政治困境,或为实现某种政治主张清除阻力。”
“在民间方面,则是私斗成风,不经律法而快意恩仇的社会风习。”
听到嵇恒说赵,扶苏面色微显尴尬。
因为秦也是如此。
这或许便是同根同源的共性吧。
嵇恒继续道:“秦赵同源同根,所以在春秋及战国前期,两个邦国实则是同一处境。”
“庙堂多乱政杀戮,庶民则私斗成风。”
“而秦赵之所以出现错离,原因你其实也清楚。”
“便在于商鞅变法。”
“而赵国实则是没有商鞅这般铁腕人物的。”
“更没有这般人物进行深彻的强力变法,因而赵氏部族的烈乱秉性是一直存在着。”
“赵国为诸侯开始,为国十二代,而有十一次兵变政变内乱。”
“这也是战国绝无仅有的。”
“战国大争之世,每个诸侯国内都曾发生过内政,然如赵国这般这么频繁,这么连绵不断且每每发生在强盛时期而导致国家直接跌入低谷的,纵观战国诸侯,也仅此一家了。”
“正因为此。”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下,国力大增,但乱政习风又再度发作,且始终不能抑制,到后期更是愈加酷烈化密谋化,最终导致赵国轰然崩塌。”
“赵国乱政痼疾才是赵国灭亡的真正内因。”
“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介立篇》有一则评判云:‘韩、荆(楚)、赵,此三国之将帅贵人皆多骄矣,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因相暴以相杀。脆弱者拜请以避死,其卒递而相食,不辨其义,冀幸以得活……今此相为谋,岂不远灾!’”
“吕不韦当年久居赵国,对战国风土人情了解颇多,却是对赵国将帅贵人与士卒众庶做出如此评判,油然可知此三地之短视。”
“在此三地想同心谋事,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不过秦赵同源,两者很容易做出比较,因而我也就不多言。”
“但我对赵地其实并无偏见。”
“就我而言。”
“唯有如此社会土壤,才有如此政治土壤。”
“唯有如此政治土壤,才有如此乱政频仍。”
“而也就是在这般乱政频仍的地界赏,却是出现了两位经世之才。”
“其一是慎到。”
“其二是荀子。”
镇抚大秦 第405节
同类推荐:
偷奸御妹(高h)、
为所欲为(H)、
万人嫌摆烂后成了钓系美人、
肉文女主养成日志[快穿系统NPH]、
娇宠无边(高h父女)、
色情神豪系统让我养男人、
彩虹的尽头(西幻 1V1)、
温柔大美人的佛系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