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商旅来往,基本就能自负盈亏,甚至能赚上一笔。
同时承接朝廷来往的快骑,还可与烽火台一样,燃烧狼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时代的驿站就是后世的高铁……
雍凉不是正在受灾吗?
正好以工代赈。
第九百三十一章 通道
这些年大秦的信用还是不错的。
至少没像司马家一样言而无信,说均田就均田,不玩虚的。
加上杨峥在民间如神明一般的威信,还是宣义司制造的声势,愿意迁徙的百姓高达九千户,四五万人。
汉民占一半,羌氐占一半。
四五万人不少了,在一个安土重迁的时代,能有五六万人主动迁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朝廷负责提供车马,和沿途的食宿。
灭大宛和康居之后,田章又扫灭当初背叛大秦的十多个小国,将他们的国王贵人们统统斩首,民众送往大宛为奴。
西域诸国对待秦人就像对待祖宗一样,丝毫不敢懈怠。
非常“主动”的愿意承担迁一部分迁徙百姓的粮食。
让这次迁徙体验比较愉悦,沿途还有秦军铁骑护送,安全上也没有任何顾虑。
大将田章放出话来,敢动大秦百姓者,有国灭国,有族灭族,绝不姑息。
也不是他真的多体恤百姓,而是灭国之后有大量油水,秦军乐此不疲。
关中有关中的风光,西域也有西域的好处。
迁徙的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尊严,有人丢了辆小破车,当地国王亲自带人全程搜索,小破车虽然没找到,但国王赔了三辆马车……
人的一级需求是物质,二级需求是精神。
这种尊重感在雍凉是体会不到的。
不仅是西域国家有求必应,连秦军都对他们笑脸相迎……
让杨峥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迁徙的百姓才走了一半,就纷纷回信家乡,让宗族的其他人也动身迁徙。
很快,第二批迁徙潮来临,高达一万五千户,很多没有受灾的百姓也跟着去了。
陇右的羌、氐,一个村一个村的向西而去。
其实这么多年,他们早就汉化了,尤其是二代、三代羌氐,外貌上看不出跟汉民的区别,很多自幼接受宣义司的灌输,精神上比秦人还要秦人。
其实杨峥觉得,羌人、氐人在血缘上就是汉人的近亲,匈奴、鲜卑是远亲。
自周代起他们就为华夏征战。
宣义司在宣传方面的成果惊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流程,文学馆在书堆里追溯,找到了就进行些艺术加工,没找到,就干脆艺术发挥,反正八竿子总能搭上些关系……
然后宣义司编出他们的祖宗十八代团结在华夏,为华夏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大加宣传……
很多深目高鼻的胡人也对大秦有了认同感。
雍凉之地的夷人以惊人的速度融合着。
其实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朝代这种融合都广泛存在着。
当然,主动融合别人和被别人融合的差别是巨大的,充满了血泪和悲苦。
以现在的大势,融合诸族是必然,其一,华夏人口经历百年大战,人口极具萎缩,连雍凉、幽并这些传统汉地都被夷族挤占了。
其二,华夏需要他们来填充人口,大秦需要他们增强国力。
其三,如果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会抱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类似匈奴、突厥式的新草原帝国。
这几年羌氐鲜卑匈奴出身的士人越来越多,也说明他们正在深度汉化。
儒家在这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大。
总之,这十万秦民迁徙到大宛,为中亚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
杨峥想要的不只是征服,还要弘扬华夏文明,让它走出去,骄傲的站在所有族群面前,让其他族群看看孰优孰劣。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是武力上的,文化上也要跟进。
这些年中原涌现了一大批文人,诗词歌赋,名震一时。
其中佼佼者,有嵇康为首的竹林六贤,还有后期之秀的左思、陆机、潘岳、张协等。
一扫魏晋时期的消极萎靡之态,文辞华丽又不失慷慨豪迈。
声名最噪者,正是陆机和潘岳,号称潘江陆海,意为其文采如大江大海。
两人在大秦文坛上引领了一个新的风潮,被成为“泰兴新风”。
潘岳正是历史上的潘安,是大秦首屈一指的美男子,每次在大兴城中出现,妇人投瓜果满车而归,与夏侯威之孙夏侯湛被时人称之为“连璧”。
大兴每月都会有诗会,一帮骚人墨客穿着新衣精心打扮,引来无数百姓观望。
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名气,为入仕做准备。
当然,百姓对诗词不感兴趣,对颜值高的帅哥更感兴趣。
这让杨峥有些无奈,从古至今,帅哥靓女总是要引人注目一些。
保守一些的朝廷大佬几次请求制止这股歪风邪气,杨峥觉得没必要管的太严,民间充满活力是好事,只需加以引导即可。
自从太学重启墨家学说之后,儒家显然受到了刺激,变得更有进取心。
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受大秦的开拓精神影响,也开始向外扩张,尤其是西域,一块新的文化高地,他们热衷于建造孔庙,设立私塾。
第1211章
同类推荐:
偷奸御妹(高h)、
万人嫌摆烂后成了钓系美人、
肉文女主养成日志[快穿系统NPH]、
娇宠无边(高h父女)、
色情神豪系统让我养男人、
彩虹的尽头(西幻 1V1)、
温柔大美人的佛系快穿、
师傅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