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新御书屋
首页麟儿(重生,父子年上) 山河岛转乾坤易.十四

山河岛转乾坤易.十四

    这文好像可以取个副标题叫<我的父皇酷帅狂霸跩>xd
    「那些人仗着父皇是明君、无论作什么都首先想着得顾全大局,就拿捏着以权谋私胡作非为……」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萧宸想着的不仅是行事猖狂的高氏,更是当年那些口口声声指称父皇行事偏颇、冷酷无情的「国之栋樑」──正因为他清楚父皇多年来诸般妥协忍让的原因,才越发替父皇感到不值。
    只是这番感慨听在如今为君不过八载的萧琰耳里,却让他一时有些震动。
    他是个理智英明的君王,所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会尽可能屏除个人情绪的影响,并权衡诸般应对所将导致的利弊得失……就如宸儿遭人下毒一事,他并非不想处置高氏,却因牵涉太广而不得不压下满腔怒意草草了结。因为在他看来,宸儿所承受的伤害既已无可挽回,比起为了一时之快便无视多年来的布局谋划逕直朝高氏动手,用暂时的隐忍和妥协进一步消除敌人的戒心,才是更为妥当的决定。
    但这样的「理智」和「英明」,是否同样可能被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拿捏住,反而成为他们违法乱纪时的挡箭牌?
    便拿宸儿这件事来说……倘若今日朝廷不曾牢牢把持着卫平军,他是否也会「为国之计」、对戍守边疆的高如松隐忍更甚?倘若宸儿真有了什么万一,他是否也会因为必须仰仗高如松的力量而不加惩处,甚至继续「为国之计」、让高氏一系拱皇三子上位以避兵祸?
    想到这里,萧琰只觉整个人好似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从头到脚都泛着瑟瑟凉意。
    权衡利弊得失没错、不让一时的义愤影响自己的判断也没错……可他自身以国为重一心为公,却不代表满朝文武也都能屏除私心。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那些朝臣的精明,一旦把握住了他「理智英明」的作风,只怕不仅贪赃枉法、连结党拥立之事都要做得有恃无恐了。
    毕竟,无论是否另有所图,他「为国之计」的妥协忍让,在旁观者眼里显然都是一种对为恶者的纵容。
    而如斯纵容的结果,带来的只会是心存侥倖、得寸进尺……和恣意妄为。
    ──直至触碰到萧琰心底那条不容踰越的界线。
    例如大昭的存续,和宸儿的安危。
    可若事情真发展到了那个地步,就算他不再妥协、不再容忍,也挽回不了已经造成的伤害……便如这回,假如宸儿真有了什么万一,他就是杀了再多人又有何用?
    一想到那种可能性,萧琰便觉胸口一阵紧缩,终于再真切不过地意识到了自己所谓「理智英明」的做法……究竟潜藏着多么大的隐患和弊端。
    望着怀里神色犹带不平,对向自己的目光却始终充满的信任、亲近和孺慕的次子,帝王心下百感交集之馀,亦不由生出了一丝庆幸。
    「……你不仅是朕的麟儿,更是朕的福星啊。」
    「嗯?」
    这突如其来的感慨让听着的萧宸微微一怔,黑白分明的丹凤眼有些不解地眨了眨:「宸儿做了什么吗?」
    萧琰笑着摇了摇头。
    「你没做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宸儿只要努力把自己照顾好,对父皇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了。」
    「宸儿知道了。」
    虽不知自己方才的感慨对父皇带来了多么大的衝击和影响,可见父皇神色并无不愉,萧宸便也不再多想,转而提出了从方才听完高氏之事后就一直掛在心底的疑惑。
    「父皇,宸儿还是有些不懂。」
    「怎么?」
    「高如松既然这样坏,还收买了能进到紫宸殿里的人,为什么却只对宸儿下手呢?」
    他这话问得婉转,其实就是不解于高如松既有不臣之心,为何不乾脆「不臣」到底、直接对帝王下毒手,反而只将目标放在了自己身上。
    按说这样的疑问多少有些犯忌讳,但萧琰本就是想尽早培养出爱子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才会谈起这些,闻言自是不怒反喜,十分耐心地解释道:
    「因为这么一来,事情的发展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别忘了,这世上可不光宸儿有兄弟而已。若父皇不在了,高如松想拱你三弟上位,还得先过你几位叔伯那一关。」
    此言一出,萧宸当即恍然。
    一切还得从康平之乱说起。
    先帝德宗生前共育有五子,分别是端仁太子萧璿、郑王萧玨、昭王萧琰、梁王萧璜,以及最年幼的楚王萧瑜。太子出于中宫、且少时便以仁孝名,以大昭立嫡立长的传统,在地位上自然是无可动摇的。只是随着康平乱起、京城沦陷,皇室併京中贵冑仓皇南迁,这位储君却在逃难过程中不堪重负一病不起,最终在缠绵病榻数年后撒手人寰,连一儿半女都未曾留下。
    太子早亡又无后,德宗的精神也已大不如前,重立储君自然便成了整个朝廷除抵御外侮之外的重中之重。
    在德宗馀下的四个皇子里,郑王生母仅为昭仪,论出身乃是诸子中地位最低的,才识也极为平庸,基本不在朝臣们的考虑范围内;梁王则为西凉贵女所生,行事虽颇见机变,却因血统之故而为朝臣所忌。至于楚王,其生母容淑妃出身世禄之家,算是诸子中较为尊贵的,却毕竟才七岁不到……相较之下,当时已立下赫赫战功、母家亦为勋贵的昭王──也就是今上──自然是德宗诸子里最为出色的一位。
    但人都有私心,即使大昭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最适合接手重任的皇子非昭王萧琰莫属,朝中主张立幼主──楚王──并设置辅政大臣的声音也从不曾减弱。楚王派以其母家容氏为主,在高如松领镇北军「归附」朝廷后更曾暗中与其联系图谋串联。只是还未等双方就利益分配上达成一致,料敌机先的萧琰便已先一步取得了丞相楼辉的支持,手中的卫平军更是连战皆捷、声势高涨。高如松见势不妙,当即放弃了与楚王派的合作;楚王派势单力孤,帝位的归属至此自然再无悬念。
    以萧琰的能耐,只要他在位一天,诸王便有异心,也很难掀起什么风浪来;可若萧琰出了事,就算已立了太子留了遗詔,诸王怕也是不会甘心将至尊之位拱手让给尚且年幼的姪子们的。
    换而言之,不论高如松对萧琰如何忌惮,在获取足够确保皇三子萧宜登位的力量前,他不仅不能对萧琰动手,还要尽可能保障这位帝王的安危。
    仅仅是迎高崇华入宫,萧琰便稳住了高如松这个手握镇北军的军阀,更藉由皇三子萧宜的诞生断绝了高如松与诸王合作的可能,便是以身为引,如此谋策,仍教驀然想明一切的萧宸一时心驰神往,佩服万分。始终不曾由父皇身上离开片刻的目光,也因此更添了几分明晃晃的崇拜。
    看着爱子用「闪亮」形容都不为过的双眼,儘管萧琰提起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业,仍不由有了那么几分飘飘然……好在他毕竟是自制能力极强的人,很快就控制住了这样的情绪,同爱子总结道:
    「你是父皇唯一的嫡子,这个身分既是你的倚仗、也会为你带来许多的凶险。父皇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将你庇护周全,所以不想让你太早接触这些阴谋算计,怎料……好在你得了岐山翁的传承,有了治癒身子的可能,否则父皇当真难辞其咎了。」
    「父皇……」
    「但正像你说的,若让坏人知晓你身子能好,只怕便又要伺机朝你下手了。所以你平时不论起居作息、行事言谈都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知道吗?」
    「宸儿明白。」
    「明白就好。」
    见次子确实懂了自个儿的意思、于政治权谋方面亦颇有灵性,萧琰感慨之馀亦倍觉自豪,便不再提这些,转而让人送了纸笔上来,趁宸儿精神头尚好接续着进行起了例行的蒙学──
    =============简体=================
    「那些人仗着父皇是明君、无论作什么都首先想着得顾全大局,就拿捏着以权谋私胡作非为……」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萧宸想着的不仅是行事猖狂的高氏,更是当年那些口口声声指称父皇行事偏颇、冷酷无情的「国之栋梁」──正因为他清楚父皇多年来诸般妥协忍让的原因,才越发替父皇感到不值。
    只是这番感慨听在如今为君不过八载的萧琰耳里,却让他一时有些震动。
    他是个理智英明的君王,所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会尽可能屏除个人情绪的影响,并权衡诸般应对所将导致的利弊得失……就如宸儿遭人下毒一事,他并非不想处置高氏,却因牵涉太广而不得不压下满腔怒意草草了结。因为在他看来,宸儿所承受的伤害既已无可挽回,比起为了一时之快便无视多年来的布局谋划迳直朝高氏动手,用暂时的隐忍和妥协进一步消除敌人的戒心,才是更为妥当的决定。
    但这样的「理智」和「英明」,是否同样可能被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拿捏住,反而成为他们违法乱纪时的挡箭牌?
    便拿宸儿这件事来说……倘若今日朝廷不曾牢牢把持着卫平军,他是否也会「为国之计」、对戍守边疆的高如松隐忍更甚?倘若宸儿真有了什么万一,他是否也会因为必须仰仗高如松的力量而不加惩处,甚至继续「为国之计」、让高氏一系拱皇三子上位以避兵祸?
    想到这里,萧琰只觉整个人好似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从头到脚都泛着瑟瑟凉意。
    权衡利弊得失没错、不让一时的义愤影响自己的判断也没错……可他自身以国为重一心为公,却不代表满朝文武也都能屏除私心。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那些朝臣的精明,一旦把握住了他「理智英明」的作风,只怕不仅贪赃枉法、连结党拥立之事都要做得有恃无恐了。
    毕竟,无论是否另有所图,他「为国之计」的妥协忍让,在旁观者眼里显然都是一种对为恶者的纵容。
    而如斯纵容的结果,带来的只会是心存侥幸、得寸进尺……和恣意妄为。
    ──直至触碰到萧琰心底那条不容踰越的界线。
    例如大昭的存续,和宸儿的安危。
    可若事情真发展到了那个地步,就算他不再妥协、不再容忍,也挽回不了已经造成的伤害……便如这回,假如宸儿真有了什么万一,他就是杀了再多人又有何用?
    一想到那种可能性,萧琰便觉胸口一阵紧缩,终于再真切不过地意识到了自己所谓「理智英明」的做法……究竟潜藏着多么大的隐患和弊端。
    望着怀里神色犹带不平,对向自己的目光却始终充满的信任、亲近和孺慕的次子,帝王心下百感交集之余,亦不由生出了一丝庆幸。
    「……你不仅是朕的麟儿,更是朕的福星啊。」
    「嗯?」
    这突如其来的感慨让听着的萧宸微微一怔,黑白分明的丹凤眼有些不解地眨了眨:「宸儿做了什么吗?」
    萧琰笑着摇了摇头。
    「你没做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宸儿只要努力把自己照顾好,对父皇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了。」
    「宸儿知道了。」
    虽不知自己方才的感慨对父皇带来了多么大的冲击和影响,可见父皇神色并无不愉,萧宸便也不再多想,转而提出了从方才听完高氏之事后就一直挂在心底的疑惑。
    「父皇,宸儿还是有些不懂。」
    「怎么?」
    「高如松既然这样坏,还收买了能进到紫宸殿里的人,为什么却只对宸儿下手呢?」
    他这话问得婉转,其实就是不解于高如松既有不臣之心,为何不乾脆「不臣」到底、直接对帝王下毒手,反而只将目标放在了自己身上。
    按说这样的疑问多少有些犯忌讳,但萧琰本就是想尽早培养出爱子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才会谈起这些,闻言自是不怒反喜,十分耐心地解释道:
    「因为这么一来,事情的发展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别忘了,这世上可不光宸儿有兄弟而已。若父皇不在了,高如松想拱你三弟上位,还得先过你几位叔伯那一关。」
    此言一出,萧宸当即恍然。
    一切还得从康平之乱说起。
    先帝德宗生前共育有五子,分别是端仁太子萧璿、郑王萧珏、昭王萧琰、梁王萧璜,以及最年幼的楚王萧瑜。太子出于中宫、且少时便以仁孝名,以大昭立嫡立长的传统,在地位上自然是无可动摇的。只是随着康平乱起、京城沦陷,皇室并京中贵胄仓皇南迁,这位储君却在逃难过程中不堪重负一病不起,最终在缠绵病榻数年后撒手人寰,连一儿半女都未曾留下。
    太子早亡又无后,德宗的精神也已大不如前,重立储君自然便成了整个朝廷除抵御外侮之外的重中之重。
    在德宗余下的四个皇子里,郑王生母仅为昭仪,论出身乃是诸子中地位最低的,才识也极为平庸,基本不在朝臣们的考虑范围内;梁王则为西凉贵女所生,行事虽颇见机变,却因血统之故而为朝臣所忌。至于楚王,其生母容淑妃出身世禄之家,算是诸子中较为尊贵的,却毕竟才七岁不到……相较之下,当时已立下赫赫战功、母家亦为勋贵的昭王──也就是今上──自然是德宗诸子里最为出色的一位。
    但人都有私心,即使大昭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最适合接手重任的皇子非昭王萧琰莫属,朝中主张立幼主──楚王──并设置辅政大臣的声音也从不曾减弱。楚王派以其母家容氏为主,在高如松领镇北军「归附」朝廷后更曾暗中与其联系图谋串联。只是还未等双方就利益分配上达成一致,料敌机先的萧琰便已先一步取得了丞相楼辉的支持,手中的卫平军更是连战皆捷、声势高涨。高如松见势不妙,当即放弃了与楚王派的合作;楚王派势单力孤,帝位的归属至此自然再无悬念。
    以萧琰的能耐,只要他在位一天,诸王便有异心,也很难掀起什么风浪来;可若萧琰出了事,就算已立了太子留了遗诏,诸王怕也是不会甘心将至尊之位拱手让给尚且年幼的侄子们的。
    换而言之,不论高如松对萧琰如何忌惮,在获取足够确保皇三子萧宜登位的力量前,他不仅不能对萧琰动手,还要尽可能保障这位帝王的安危。
    仅仅是迎高崇华入宫,萧琰便稳住了高如松这个手握镇北军的军阀,更藉由皇三子萧宜的诞生断绝了高如松与诸王合作的可能,便是以身为引,如此谋策,仍教蓦然想明一切的萧宸一时心驰神往,佩服万分。始终不曾由父皇身上离开片刻的目光,也因此更添了几分明晃晃的崇拜。
    看着爱子用「闪亮」形容都不为过的双眼,尽管萧琰提起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业,仍不由有了那么几分飘飘然……好在他毕竟是自制能力极强的人,很快就控制住了这样的情绪,同爱子总结道:
    「你是父皇唯一的嫡子,这个身分既是你的倚仗、也会为你带来许多的凶险。父皇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将你庇护周全,所以不想让你太早接触这些阴谋算计,怎料……好在你得了岐山翁的传承,有了治癒身子的可能,否则父皇当真难辞其咎了。」
    「父皇……」
    「但正像你说的,若让坏人知晓你身子能好,只怕便又要伺机朝你下手了。所以你平时不论起居作息、行事言谈都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知道吗?」
    「宸儿明白。」
    「明白就好。」
    见次子确实懂了自个儿的意思、于政治权谋方面亦颇有灵性,萧琰感慨之余亦倍觉自豪,便不再提这些,转而让人送了纸笔上来,趁宸儿精神头尚好接续着进行起了例行的蒙学──


同类推荐: 降水概率百分百快穿之职业扮演发现老公是名柯Gin怎么办爱上直男总裁我真香了穿成杀马特男配之后竹马和天降HE了 完结+番外听说忠犬攻他劈腿了[足球]这个神